长安西市的石板路结着薄冰,八宝斋的棉门帘刚掀开,一股混着桂圆、核桃的甜香就扑了满脸。*k^u¨a?i\d,u\b′o?o/k..,c?o¨m+上官婉儿缩了缩脖子,故意把粗布头巾往额角压了压,只露出半张敷着暗黄铅粉的脸。她端起粗瓷碗时,袖口蹭过桌沿——这是她第七次来这家粥铺,今儿终于等到了想等的人。
邻桌三个胡商挤在羊皮袄里,鼻梁高得能挂住酒壶,其中那个留着山羊胡的正用粟特语嘟囔着,手指在桌面划出几道弧线。婉儿听不懂他们说啥,但眼睛可没闲着:那人靴底沾着暗红的泥,像极了范阳城外永定河的淤土。她心里咯噔一下,想起上个月在宫里头,太子爷跟郭子仪密谈时,曾在舆图上拍过范阳那片地界。
"老板娘,再来勺蜜。"婉儿端着空碗往前凑,手腕一抖,盛桂花蜜的陶罐"咣当"砸在胡商的羊皮地图上。琥珀色的糖汁顺着地图褶皱往下淌,山羊胡咒骂着推开碗,婉儿却瞅见地图上原本空白的朱雀大街附近,渐渐浮出一排红点,像撒在面饼上的辣椒粉。她指尖发麻,突然想起《墨子》里讲的"穴攻"之法,那些红点会不会是...排水沟?
"哎哟客官对不住!"婉儿抓起抹布去擦地图,指甲却悄悄刮下一小块纸角。胡商一把抢过地图,卷起来时袖口露出半截刺青——三朵并蒂莲,跟去年在洛阳见过的粟特商团标记一模一样。她低头喝了口温吞吞的粥,舌尖却泛起苦味:看来太子爷说得没错,这长安城里,早埋下了火药桶。
更夫敲第三遍鼓时,上官婉儿已经换了身利落的劲装,黑马停在延平门角楼底下。城墙上影影绰绰都是金吾卫的灯笼,忽然听见"哐当"一声,像是铁器砸在石板上。她翻身下马,就见陈玄礼的横刀正架在守门校尉脖子上,那校尉的官靴跟今儿西市那胡商的一模一样,靴底也沾着红泥。
"说!其他三个门运了啥?"陈玄礼的络腮胡上挂着冰碴子, 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。校尉哆嗦着刚开口,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,一个传令兵滚鞍下马:"报!安化门查出十车硝石,春明门有二十车硫磺!"
婉儿心里猛地一跳,手不自觉攥紧了腰间的皮质箭囊。*x/s~h·b-o?o!k/.\c?o-m′上个月她跟着郭子仪在校场练兵,那老将军曾拍着一堆硫磺说:"这玩意儿跟硝石掺起来,能炸飞半座城楼。"她翻身上马,猛地一扯缰绳,黑马吃痛人立而起,前蹄差点踢到城墙上的箭垛。
"把我的披帛拿来!"她冲跟班的小丫头喊道。那是条半旧的蜀锦披帛,原本是淡青色,这会儿被她蘸了些朱砂水,扯成三段系在旗杆上。远远望去,红、黄、蓝三色旗子在夜风里扑棱,像是三只展翅的鸟。这是郭子仪在朔方军时教的旗语,意思是"水火齐备,戌字坊集合"——戌字坊挨着太液池,是宫里存水龙车的地方。
"告诉金吾卫,把朱雀大街两旁的商户全清了!"她冲陈玄礼喊了一嗓子,黑马已经窜了出去。路过西市时,她看见八宝斋的灯火灭了,门缝里漏出一线微光,像是有人在里头偷偷收拾东西。
与此同时,潼关外的风像刀子似的割脸。郭子仪蹲在一块大石头后头,手里攥着半块硬饼,眼睛盯着远处的峡谷。他身边的段秀实正给陌刀上油,刀刃在月光下泛着冷光,刀鞘上刻着"安西都护府"的字样——那是当年跟着高仙芝打大食时得的。
"老郭,听见没?"盐工张老三突然趴在雪地上,耳朵贴着冻硬的土地,"有马蹄声,铁蹄子踩在冰上,得有三百来号人。"郭子仪往手心里呵了口热气,悄悄摸出怀里的牛皮地图。田承嗣那老小子,果然走了青泥古道,这是想绕到潼关后头捅刀子啊。
"让弟兄们把滚木推到崖边。"郭子仪低声下令,"等狼头旗一露头,就点火油。"他身后的石缝里,藏着百十来号士兵,每人怀里都抱着一根裹着火油的粗木,木头底下堆着晒干的艾草。远处传来一声马嘶,月光里突然冒出一角狼头旗,旗子上的毛穗子结着冰,跟着战马颠簸直晃。
"放!"郭子仪猛地挥动手臂。滚木顺着山崖轰隆隆往下滚,前头几棵砸中了头马,骑手惨叫着摔进雪堆。紧接着"轰"的一声,火油遇火腾起老高的火苗,枯草"噼里啪啦"烧起来,把峡谷照得通红。′如^文_网* *免-费!阅_读*田承嗣在火光里勒住马,金刀在手里转了个圈,大声咒骂:"郭子仪你个老狐狸!"
"射马眼!"郭子仪身后传来王老五的喊声。这小子是神策军的神射手,曾经在一百步外射落过老鹰。只见他弓弦响处,领头的战马突然人立而起,前蹄乱蹬,把后边的骑兵撞得七零八